YE CHANG NEWS
当前位置:天水KTV招聘网 > 天水热点资讯 > 天水学习/知识 >  此则在手稿中原居第三十三则与论境界说之第三十一则与论造境写境

此则在手稿中原居第三十三则与论境界说之第三十一则与论造境写境

2022-08-28 04:05:37 发布 浏览 950 次

此则在手稿中原居第三十三则,与论境界说之第三十一则与论造境写境之第三十二则,本连贯而下,从手稿中择录并发表于《国粹学报》时,这三则也被整体置于词话前部,王国维试图全面建构境界说的想法,至此而得到充分落实。

在王国维境界分类中,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是十分重要的一组,侧重于由观物方式的不同而带来的境界差异。所谓有我之境,强调观物过程中的诗人主体意识,并将这种主体意识投射、浸染到被观察的事物中去,使原本客观的事物带上明显的主观色彩,从而使诗人与被观之物之间形成一种强势与弱势的关系;所谓无我之境,即侧重寻求诗人与被观察事物之间的本然契合,在弱化诗人的主体意识的同时,强化物性的自然呈现,从而使诗人与物性之间形成一种均势。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都是从物我关系而言的,并非是“有我”与“无我”的绝对有无之分,因为无论何种观物方式,“我”始终是存在的,无“我”便无法展开真正的观物活动了。但观物过程中,“我性”与“物性”之间的强弱关系确实存在着不同,王国维分类而言,是有着深厚的创作基础的。

无我之境中的主体意识仍是存在的,只是这种主体意识带着一定的普泛性,所以不对具体外物发生支配性的作用而已。因为个体意识的退隐,此时之“我”几乎等同于一“物”,故“我”观“物”,“物”亦观“我”,彼此是一种互观的状态。王国维举了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和元好问的“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诗句来作为无我之境的典范,即意在说明悠然采菊的陶渊明与南山之间是互相映衬、彼此点缀的关系;而在澹澹寒波与悠悠白鸟的背后,同样立着的是一个与此情景宛然一体的观物者。在这样的一种境界中,具体的物我之间没有矛盾,不形成对立,强弱关系淡漠了,物性却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体现。

有我之境中的主体意识十分突出,王国维虽然没有对主体意识的具体内涵作出说明,但从他所举的冯延巳的“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和秦观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词句来看,明显是侧重于悲情的表达了。冯延巳词句中人与花的矛盾,秦观词句中人与孤馆、春寒、杜鹃、斜阳等的矛盾,都尖锐地存在着。所以词中的意象无不渗透着词人的情绪,或者说词人的情绪完全洒照在这些组合意象之中。词人的情绪覆盖了物之质性,而且这种情绪的产生有着明确的具体情境,是很难易人易地重复产生的,故不一定带有普泛性。

王国维不仅区分有我与无我之境的不同,同时也隐含着两境的高下之分。有我之境乃多数人可为,而无我之境则有待于“豪杰之士”的“自树立”。有我之境表现的乃一时个别之人生,无我之境表现的则是普世万古之人生。盖观物方式的不同根源于诗人胸襟、眼界的不同,如何在弱化“我性”的前提之下,将“物性”最大程度、更为本质地发掘出来,从而更深刻地表现普适之情性,这是王国维悬格甚高的一个创作理想。从话语和内涵上来考察,王国维对于两种观物方式的区分应该是受到了宋代邵雍的影响,而无我之境更是明显带有庄子“丧我”、“忘我”的思想痕迹。

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无我之境,词人只有在静思默想的状态中才能获得;有我之境则是在从激烈到静思的过程中获得的。所以无我之境呈现出“优美”的审美特点,而有我之境则呈现出“宏壮”的特点。

【评析】

此则在手稿中原居第三十六则,原与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之间隔开两则,但因为其内容是对有我无我之境的补充,故王国维拈出发表时,将此则置于第四则。

从动静关系来区别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并将其纳入到西方优美、宏壮的风格类型之中,王国维中西融合的美学思想在此则也表现得颇为充分。所谓动、静,是就观物时候的感情状态而言的,“静”是指感情平和,没有很大的起伏,此时诗人心境平静宛如一物;“动”是指感情激烈,不仅指引着观物者的审美倾向,而且将物性也淹没在这种激越的情感之中。在静的观物状态下,因为情感的沉淀,我与物之间,没有明显的利害冲突,故物与我之间等闲相待,呈现出优美的风格;在动的观物状态下,因为情感的激越,我与物之间则具有强烈的利害关系,故物与我之间彼此不相对等,“我”的强势障蔽了“物”的本性,所以就形成了宏壮的风格。这应该是王国维的基本理路。

但王国维并非简单化地处理两种观物方式。实际上,任何一种境界,当要形成文字予以表达时,都已经部分脱离了当时情景,而或多或少带有一种“追忆”的性质,而处于创作状态中的诗人都需要持有一种“虚静”的心理状态。换言之,无论表达怎样的境界,诗人首先必须将自己处于一种静思状态,才有可能将所想要表达的内容予以清晰构思,从而予以准确表达。所以,在表现无我之境时,固然是“静中得之”;表现有我之境时,也同样要在“静”中得之。王国维特别说明有我之境是“由动之静”时得之,就在于强调虽然表达内容、形成境界各有不同,而在创作的虚静心理机制上,其实是相似的。有我之境也同样要在动荡的心理渐趋安静时,才能再度审视情感的特性,才能将“以我观物”的过程和心理完整地描述出来。

自然中之物,互相关系,互相限制。然其写之于文学及美术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故虽写实家,亦理想家也。又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则。故虽理想家,亦写实家也。

您可能感兴趣

首页
发布
会员